2010-11-1899年營造成果評選第三名--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環境營造成果
藍染導覽 -藍染之人文與傳承
人文植物-馬藍
百年前馬藍--曾經是北台灣的經濟作物,先民採收她的枝葉經過浸泡、發酵..等等的過程,生產藍靛,作為染料。生產出來的藍靛在1880年台灣外銷的產業中,以重量統計排第三名;如以金額計則排第一名。
傳承(傳統製藍過程)
採收
在菁礐製藍過程中,須先採收藍葉(大菁植栽),一般需用新鮮的藍葉,通常在清晨有霧水時採收,不然藍葉會凋萎變成黑色,便無法溶出藍色色素,這也是為何"菁礐"通常設置於大菁栽種的溪谷旁的原因,它可採栽後趁新鮮時,就近置入浸泡池中,並引入溪水發酵。一般採栽大菁時並非整株拔起,而是摘取心芽往下算起的二至三莖節為宜。一般一個浸泡池放入約一百餘公斤的大菁較適當。
浸泡
大菁一般需浸泡一至四天,視季節及晴雨天而定,浸泡過後的菁礐池之池面會有紫色的油光及深藍色泡沫,顯示藍色色素已釋出,此時可將已浸泡過並呈黃綠色的腐葉用葉掬器撈去。浸泡池內只剩大菁浸泡後剩的藍液。
打藍
此時可進行打藍作業,打藍約需4-5個人員,同時利用攪拌器不斷對池中藍液來回攪拌,此時須以百斤的大菁葉加入10斤的熟石灰比例,加入熟石灰後需持續攪拌約半小時至泡沫由藍變成白色,此時色素已與熟石灰充分結合才停止。打藍是很辛苦的工作,打藍過後,浸泡池的藍液經排水孔再流入下方的沉澱池,讓沉澱池的藍液靜置半天或一天,此時藍泥會慢慢沉澱至下層,再將上層呈半透明的深褐色液體,利用設在沉澱池內側的塞子拔掉,上層的液體就會從排水口漸漸流出,最後只剩藍泥留在池內。
取藍靛
以前製好的藍泥一般是由農家自行經古道運送至市集販售給藍商,通常將藍泥(藍澱)自菁礐取出後,讓多餘的水分自然滴漏,第二天早晨再將裝運藍泥的菁藍竹簍以姑婆芋葉襯底,把藍泥置入,挑運至菁行販售。 也有農家將沉澱池的藍液及底層的藍泥一併倒入車縫細密的綿布袋,再經一天的時間慢慢瀝乾,最後剩下的膏狀物就是藍泥(又稱藍靛)。
染色
通常由菁礐製作完成的靛藍無法直接染色,必須利用木灰水或氫氧化鈉的鹼性液溶解,再用營養劑或還原劑使其還原成隱色性染液,才可以染色。而藍染使用的布料也需是純棉布,染色時需將布料放入藍染液中,徐徐染色,直至希望的顏色濃度為止,染好後需浸在醋酸液中約5分鐘,使色素氧化發色,再用水漂洗,即可完成染布。